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的。永远寻求理想,追求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不是死神突然夺取了他的生命,也许他还会从幻灭中惊醒,继续他那“惋惜过去、希望未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与创作。
1893年10月底他亲自指挥演出第六交响曲之后不几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说患霍乱,一说自杀。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经历与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思想感情上的种种矛盾,是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与俄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的反映。他深刻地体会了这一切,并用自己的音乐十分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他音乐的感人力量正在于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
他继承了俄国音乐传统,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他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结合起来,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他本人是总结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